不过,奢侈品厂商起用年轻明星代言并非没有风险。生活方式研究机构财富品质研究院院长周婷对《中国经济周刊》记者表示,“选择流量巨大的偶像代言是一把双刃剑,一旦年轻偶像有负面问题,品牌声誉将遭遇严重影响。” 其实,业内人士都明白,“卖不掉就烧掉”是奢侈品行业的潜规则。拥有卡地亚和万宝龙品牌的瑞士奢侈品公司厉峰集团,最近两年在世界各地回购库存近9吨、价值超4.8亿英镑的手表。回购后,拆解完表上的钻石和配件后就直接销毁。而路易斯威登(LV)这些年来也因为“不愿把皮革产品库存下放至折扣店而烧毁”的行为被媒体多次曝光。 在英国时装学院院长蒂姆·杰克逊看来,巴宝莉不得不那样做。一方面,从奢侈品的运营角度来说,为了让股东满意,他们必须不断扩张;另一方面,该品牌拥有者一般无法完全掌控分销事宜,远在他国的工厂可能会篡改设计,通过其他渠道销售产品。“这些奢侈品公司面临生产过剩的局面。但他们永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。” 最终,巴宝莉在保守和变革间不断地徘徊,耗尽了管理层和投资者的耐心,Christopher Bailey也于去年10月决定离开创意总监职位,并且退出了董事会。在巴宝莉迎来新首席执行官和新创意总监后,其新官上任第一把火就是换Logo。 曼彻斯特城市大学时装业首席讲师玛丽亚·马龙认为:“这是巴宝莉为了防止市面上的折扣商品泛滥导致品牌价值降低。”她表示,在过去几年里,巴宝莉经历了艰难的竞争,一直在努力让自己重回“高级品牌”路线。曾经有一段时间里,仿冒者们喜欢将巴宝莉的牌子粘在任何东西上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