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“那时候修的大多是南昌牌和上海牌手表,一个月能赚一两百块,比我教书的老公赚得多不少。”家住南昌的苏阿姨曾是一名修表匠,她回忆说,这种好日子大概在2000年左右渐行渐远,随着屏幕上能显示时间的大哥大问世,手机逐渐普及,戴表的人越来越少,修表的生意开始萧条。因为常年修表导致视力下降,苏阿姨就转行了。 眼戴放大镜,低头不语,小心翼翼地拆装零件,就成了胡伟华日复一日的工作常态。 机械表、石英电子表、指针式电子表、高仿表这些年来,胡伟华修过的手表各式各样。 “欧米茄、梅花表、英纳格、西铁城、双狮之类的名表,我都见识过了,也都修理过。”胡伟华说,多年摆摊修表,老顾客也多,人们有什么名贵的手表也敢大胆地放在他那里修。 这一路走来,胡伟华见证了修表行业的兴盛与衰落。“现在修表的人越来越少,也赚不到几个钱,一个月就赚千把块,我是把修表当成了爱好,才一直坚守着这门手艺。”胡伟华说这话的时候,记者注意到,他左手戴了两块手表,右手戴了三块。 一张维修桌,桌子上面摆放着万能开表器、镊子、起子等常用维修工具,抽屉里摆放着其他工具和一些配件。胡伟华聚精会神地修理着一块手表。 记者诧异地问道:“你戴这么多表干嘛?”胡伟华笑笑说:“我这是为了试快慢,手表快了慢了都要调过来。” “现在手机普及了,戴表的人减少了,不过还是有人喜欢戴表。”胡伟华认为,现在戴手表更多的是一种身份的象征。 这个钟表摊位于南昌市的苏圃路上,在八一公园东门公交站正对面。记者穿过热闹繁华的中山路,走进苏圃路,找到了这个有着21年历史但很不起眼的摊点。摊主胡伟华今年56岁,由于患有先天性腭裂,口齿不大清楚,听他说话得竖起耳朵。 “修表是门需要耐心、细心的技术活,各个零部件归位,手表才能正常运转,一些小零件如果掉到地上就麻烦了,找都找不到。”胡伟华说道。 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讯(记者 陶望平)手表对于中国人来说曾经是一件稀罕物,戴上一块手表感觉倍儿有面子。特别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,戴表的人多,修表匠的生意也好。 岁月荏苒,胡伟华如今已56岁了。“再干个4年,我也该退休安享晚年了。”不过,胡伟华说自己比较宅,平时不打牌也不打麻将,也没啥其他的爱好,唯一的爱好就是修表。“只要我身体好、眼睛吃得消,我就会一直修下去。” 两天前,一位金发碧眼的老外走进苏州同德里牌楼旁边的一家箱包皮革厂,拿出一件破损的皮衣,比划着请店里的老师傅看看能不能修好。看着老师傅自信的眼神,老外有些将信将疑。昨日,老外再次来到店里取货时,惊讶得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,皮衣上的大口子仿佛被擦掉了一般,连阳光下也看不出丝毫修补过的痕迹。 “修鞋修伞这个行当以后估计都没人干了。”但廖立荣也有自己的一份执着:“虽然活计脏点累点,但我们会把这个店一直开下去,因为这些住户们还需要我们。” 18岁参加工作,胡伟华在南昌轴承厂从事万能量具的修理工作。到了1997年,由于当时厂里效益差,30多岁的胡伟华下岗了。为了生计,他干起了钟表维修工作,算下来,至今已经21个年头了。 “我大伯是个钟表匠,我都是从他手上学的。”为了学好这门手艺,胡伟华特地买旧表回来练习,实在修不好的表也能拆出一些有用的零件。 与苏阿姨一样,如今很多修表匠早已另谋出路。江西网络台记者多番打听,才找到一个藏匿在繁华闹市背后的小小钟表摊。 |